肝臟學(Hepatology)在我國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分支學科。我國從事肝臟學研究的機構和隊伍比較薄弱,大多從內科、傳染科、消化科、外科和病理科等轉型或兼顧。研究領域也主要集中于病毒性肝炎、肝硬化和肝癌方面。對于肝臟的遺傳性代謝疾病、免疫性肝病、藥物和化學中毒性肝病、肝血管性疾病等研究較少,甚或是空白。《肝臟》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喚起有志于肝臟和肝臟病研究的學者和醫(yī)務人員,擴大研究視野,在努力認識和征服肝臟常見病的同時,提高廣大臨床醫(yī)師對一些較易忽視或較少見的肝病的重視和認識。《肝臟》本著團結廣大肝臟病相關學界的作者和讀者,積極傳播和交流肝臟學的知識和信息的宗旨,積極推動我國肝臟學的基礎和臨床方面的研究和實踐?!陡闻K》堅持把重點放在臨床,為推進肝臟病診斷、治療、教學、學術討論和爭鳴。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園地。
包括論著、臨床與基礎研究、熱點論壇、綜述、講座、經驗交流、病例報道、學術爭鳴、新技術介紹和國際學術動態(tài)等。
1 文題 中文文題一般以20個以內漢字為宜。所有來稿必須附上英文題名。
2 作者姓名在文題下按序排列,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間用逗號","隔開。作者單位名稱及郵政編碼排在作者姓名下一行。第一作者的作者簡介[內容包括:姓名(出生年-)、性別(民族,漢族可省略)、籍貫、職稱、學位]腳注于首頁左下方。 如果有通訊作者,還需列出通訊作者的職稱、學位以及E-mail聯系方式。
3 摘要 用結構式摘要,一般不超過300字。內容包括本文的目的、方法、結果(包括主要數據及統(tǒng)計學意義)、結論,著重于創(chuàng)新與發(fā)現。論著類文稿的摘要(包括文題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單位、關鍵詞)須譯成英文。
4 關鍵詞 3~8個。盡可能用最新版的《Index Medicus》的醫(yī)學主題詞,中譯名按《醫(yī)學主題注釋字順表》(中國醫(yī)學科學院醫(yī)學情報研究所)或最新的權威性專業(yè)詞匯,如《英漢醫(yī)學詞匯》(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)、《英漢生物化學詞匯》(科學技術出版社)等。關鍵詞中的縮寫詞應按MeSH還原為全稱。
5 中圖分類號 按《中國圖書館分類法》(第4版)進行分類。一般每篇文章標識一個分類號,多個主題文章可標識2或3個分類號,主分類號在前,多個分類號間用分號";"分隔。分類號一般在關鍵詞下一行標注。
6 表和圖 凡能用文字說明清楚的盡量不用表和圖,如用表和圖,則文中不需重復其數據,只需強調或簡述其主要發(fā)現。表和圖的設計應正確、合理、易懂。數據表采用"三線表"。為便于表格的排版和版式的美觀,表格注釋用的角碼符號一律采用單個角碼的形式,按下列順序選用:﹡,#,△,☆,▲,★;在表注中依先縱后橫的順序依次標出。
7 參考文獻 按GB/T 7714-2005《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(guī)則》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,依照其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標出。盡量避免引用摘要作為參考文獻。未公開發(fā)表的資料和內部刊物、個人通訊不能列為參考文獻。確需引用時,可寫在括號內插入正文相應處。參考文獻中的作者,1~3名全部列出,4名以上只列前3名,后加"等"或其他與之相應的文字。外文期刊名稱用縮寫,以《Index Medicus》中的格式為準;中文期刊用全名。
8 數字 執(zhí)行GB/T 15835-1995《關于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(guī)定》。根據GB/T 7408-2005《數據元和交換格式 信息交換 日期和時間表示法》,由特定起點與終點定界的時間段的表示,起點與終點之間以一字線即“—”為分隔符,而不再用波紋線即“~”,如2001-2004年(不再用2001~2004年)。除了上述時間段之外的其他計數、計量范圍的表示,仍然用波紋線“~”,如3~6 kg。表示百分數的范圍和偏差時,前一個數字的百分符號不能省略,如20%~40%。附帶長度單位的數值相乘時,每個數值后的單位不能省略,如4 cm×3 cm×5 cm。
9 統(tǒng)計學要求 按GB 3358.1-93《統(tǒng)計學術語》的有關規(guī)定書寫。